林 雪 枫
总编辑:韩杰 吉跃伟
你家在哪里?
我家黄河边。
。。。。。。
使用这一豫剧唱段作为手机来电音乐可有些年头了。唱过千遍万遍,但我依然百听不厌,从未更换过别的什么。她是那么亲切,她是那么委婉动听。

不久前,回到阔别己久的故乡一一黄河最后一道湾的封丘县李庄镇小住几日,一场场亲友聚会的欢声笑语,一段段扣人心弦的创业故事以及那一桩桩刻骨铭心的变迁历史,使人浮想联翩,夜不能寐。。。现撷取几束,与读者朋友分享。

一
先来看看农民大画家,姐夫哥曹文勤的水平!曹哥今年七十五岁,白发寸头,个子不高,精神矍铄。年轻时候是解放军大学校培养出来的军地两用人才。能写会画,听说他创作的作品还上过《解放军报》。返乡后历任李庄镇前辛庄村会计,镇文化室负责人。他思维敏捷清晰,是个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文化使者。
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一次扭转乾坤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,农村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。大包干责任制让曹哥脑洞大开,心喜热狂。他联合一家农户率先承包起八十亩河滩地种大豆。真的是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。那年绿油油大豆齐腰深,喜获丰收。黄橙橙的大豆小山似来引来许多粮贩子纷纷上门高价收购。曹哥则反复说服同伙儿,坚持以平价卖给国家,少赚了千把块。他说,权当是向党代会献礼了。不久,一篇“把黄豆卖给国家”的新闻上了《河南农民报》二版头条,对曹哥带头卖爱国粮的先进事迹大力表扬,受到全社会的广泛赞誉。

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前,他又饱含对党无比热爱的政治热情,农忙种地,农闲画画,创作出几十幅《党微高照》的画作,送到上级党委。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,歌颂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。在《河南日报》《新乡日报》上发表。由他釆写的《滩区好媳妇》长篇通讯被多家媒体选登,传播正能量,讴歌真善美。

聊起现在的生活,曹哥直言用天堂二字形容一点都不过分。孩子们在大城市闯荡,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,什么房子车子一应具全。在省城开超市,乡下办的幼儿园。处处红红火火,年里节里孩子们来家团聚,新居室各有自己的小天地。时令果蔬新鲜还便宜。曹嫂说,做梦也不敢想这辈子还能住上电梯房,老俩口说着说着一阵咯咯大笑,合不拢嘴!

二
再说说社林叔家的变化,他乳名就叫社林,长我一辈儿可他小我几岁,黑黑的脸庞,壮实,精力旺盛,总有着使不完的劲儿,一说话三带笑,常年在外打工,总有人包括我都很喜欢他这个新型农民。婶婶也是一个勤劳善良爱说爱笑的农家妇女。身强力壮,胆子大。别人不敢想的事儿她都敢干。譬如独自一人在距离河床不足百米的茫茫深滩包地种果树,养牛养狗。什么来钱快干什么。说两桩历史故事你就知道社林叔这个人了。一是他只要赶集上庙会准能凭智慧挣上个一百二百,点兴了还要多。比如,他在农村牲口交易市场上转悠,看上那头牲口价钱可以,他专挑剔这头牲口的软肋,缺点。压低价后,自己牵着四处转悠,卖主对他既熟悉又放心。于是他由买主摇身变成了卖主,四处与第三方洽谈搞价,强调这头牲口的长处和优点,说说笑笑便能从中赚到一二百块钱的差价,皆大欢喜。人称好行户肉算盘,常常有人主动请他吃吃喝喝,多少次他都仰天大笑,说再喝下午我就不办公啦!办那门子公呀!他从来没有上过班。那年那月那天。社林叔邀我陪他去山东探望部队当兵的儿子。绿皮火车夜行至兰考站以西时间是凌晨一两点钟。车厢睡眠灯已经开启,昏暗的灯光下疲惫的旅客们渐渐入睡。我俩并排坐着,他鼾声如雷,我迷迷糊糊的但未入梦乡。刹那间,一高一低两个瘦子嘴上叨把匕首,看到他短裤上鼓鼓胀胀像有东西。动手拿刮胡子刀片划开一梱现金五千,我跳起来大喊,抓贼,抓贼。你要干什么?其中一个从嘴上拔出来匕首猛的刺向我。“叫你多嘴!叫你多嘴!你猜结果如何,你知道人在最危险时候逃生的本能有多么强大?我隔着一排排的硬座象是空中飞人一样踏过四五排旅客。踩得大半车厢的人都惊叫起来。小偷见势不好,向后车厢仓皇逃跑,我魂不附体的喘着大气,捂着磕烂的右小腿血流不止返回到他身边说,把你的钱看好吧,别睡了,还好钱没被偷走。他喃喃自语。咋啦!咋啦!!几千块钱看眼里啦!他象没事儿一样又打起呼噜来!

众所周知,社林叔一家常年饲养的种牛种马种猪种羊,膘肥体壮,风生水起,享誉十里八乡,卖相喜人。搬迁以前的小洋楼在村上盖的那叫个气派,数一数二。如今一家三代十多口,四套大电梯房,高档家具,比城里的人还阔绰。

席间,一身工装的侄女小莉风尘仆仆的赶来。她笑咪咪的说道,刚刚下班赶紧回来了。她在镇上一家外企上班,做服装加工。一月挣个三四千块。小莉说就是管的太严,午饭只给你半个钟头时间,还好五险一金都有。小莉爸爸插话,兰原高速下闸道一个大的服务区紧临李庄汽车东站都已经建成,高速年底通车。新乡的开封的来李庄都是高速直达,下道口进来社区也就是一两里路的车程。

平日里,我常常为滩区人民正名,辩解。外面人总爱说,黄河滩人穷大方,不会过日子。原因是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成灾。造成滩里人吃今儿不说明儿。我反驳说,你只说对了一半。另一半是说,黄河中下游地方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的发源地。中原文化勿容置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。滩地人厚道,大气,热情好客。无数外地人到了那里,滩地人以诚相待,借钱也要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。为使来客吃好喝好,杀掉正在下蛋的母鸡是常有的事。谁家修房盖屋,街坊邻居都会主动帮忙,义务服务。遇到经济交易时,一掂秤杆一拿尺子,双方都会面红耳赤,心跳加快。这就是黄河滩人的禀性,黄河滩人生活的真实写照......

三
最后聊聊古今李庄镇!如果说封丘曾系国家级贫困县,那么李庄便是穷乡辟野的极度贫困乡镇。东西向黄河大堤至此窝了个C字型河湾便调头北下入海。这个镇上的20多个村子5万多父老乡亲一分为二的依围着大堤两侧繁衍生息,艰难度日长达数百年之久。这里地下无矿,地上无厂,种地望天收,一遇水灾背井离乡,四处逃难。然而,社会生产力得以大释放大发展还是走进改开新时代之后的事儿。家家有了责任田,户户实现了机械化。滩区人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,可是,黄河却象一把利剑始终高悬在李庄人民头上,朝不虑夕。人民群众严重缺乏安全感。政策研究室是党委政府的参谋智库,作为一名老成员,建言献策议政进谏是天职,是本分。时光到了二零一零年,一天晚间,我在市民广场上散步,突然想起黄河湾的现状与发展。抬头望见大楼上“一把手”办公室仍然灯火通明。便一身休闲装斗胆叩门面见,建议市里重视黄河滩里搬迁事宜。并举例说山东一个地方仅靠黄河上投资,52天便完成一个滩区村子的整体迁建。还示意在场秘书网上一搜便知。领导和颜悦色的说,要不来几个钱,我说多渠道筹集,多元化投入,多层次支持不就有了。他当即交代秘书把“三多”记下来。不日便由一位领导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,制定方案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。黄河滩区大规模迁安救助的进军号角吹响了!两三年后,省里出台了相关文件并下拨资金35个亿,很快形成了大开发大建设大搬迁的滚滚热潮。村民先后三批次入驻新社区,生产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一个崭新的封丘副中心县城巍然屹立在黄河大湾区。旧貌变新颜,老村庄遗址复耕,土地流转,工厂林立,百业兴旺。农民变成了工人。村民变成了市民。如今,社区广场舞,阅览室等等文化活动接连不断。省剧团隔三差五到此演出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,幼儿教育,文旅康养产业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,这不!村民们面对前来视察的中央领导和央视记者侃侃而谈,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悠然而生!

下黄河大堤奔镇区的拐弯处,高高矗立着“永感党恩″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,充分表达了滩区人民无限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!人们对建设美丽乡村,实现农村现代化信心百倍。(全文3067字)
(作者系新乡林氏文化研究会创始人 书法家)
邮编 453000 作者单位:新乡市委办公室 电话 153 0373 21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