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| 申赋渔
最先感到春的气息的,是蛰伏在泥土里的小虫。然而它们并未醒来,只是懒懒地伸伸手脚,依然瞌睡着。苏醒过来的,是枯黄了一冬的草木。草叶虽没有转青,草根已变得温润鲜嫩。枯直的树枝也已变得柔软而有弹性,如果折下一根细条,你便看得到它内芯的绿了。孩童们已经不去结冰的河上玩闹,因为东风过后,冰冻开始消融,而另一种热闹已搅得他们小小的心灵蠢动不安。
他们要去迎春了。
传说,春神句芒住在东郊的庙里,他掌管着春的气息以及整个一年的收成,他甚至还会给有福的人增加多年的寿命。
立春的前一天,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。远处的村边小道上,一条长长的充满威仪的队伍逶迤而来。从那非同寻常的鼓乐声就可以听出,是天子前来迎春了。满天的青旗,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,一路浩浩荡荡。
叩拜句芒神的礼仪庄严而隆重。礼罢,扮成春官的孩童,一路奔跑着,欢呼雀跃,边走边喊:春到了,春到了。于是一路的百姓也随之奔走相告:春天来了。
第二天便是立春了。还在半夜的时候,便有走街串巷的小贩高喊着:“赛过脆梨!”他们在叫卖萝卜。萝卜是立春日的人们必要吃的。叫“咬春”。
天大亮了,大人小孩,嘴里咬着萝卜,慢慢聚到了城门口。
围观的人群一拥而上,你一把我一把,抢夺破碎了的“土牛”。古人相信,牛角上的泥土撒在地里,能让土地丰收。牛身上的土放在家中,会使得今年养蚕兴旺。而牛眼的泥,据说放在药里调和了能医治眼病。即便随手捞到的一把泥土,洒在牛栏里,也能让自家的牛膘肥体壮。年轻男子们哄抢着,头上簪满了春花的姑娘站在一旁掩嘴微笑,绢线编织的燕子、蝴蝶和春蛾在她们的头上随风颤动、翼然欲飞。
没有抢到“土牛”碎块的,并不气馁。街边的小商小贩们已经摆开了一排排的小泥牛。小牛站在彩纸和柳条装点的栏座上,四周还点缀了许多泥捏的百戏杂耍人物,不买一个,孩子们是绝不肯移动半步的。
事实上,妈妈们已经把好些美丽而好玩的东西装扮在孩子的身上了。在他们的帽子上就缝着一个用花布裹上棉花做成的“春鸡”。“春鸡”的嘴里叼着豆子,孩子几岁,便叼几粒。在孩子的腰间,还佩戴着绢制的“春娃”,寄托着妈妈对他成长的祝福。
回家了,大门上早已贴上了“宜春”二字,所有朝南的窗户上,也都贴上精致美丽的“春花”。父亲让孩子把抢到的泥牛的土抹在自家耕牛的长角上,妈妈提醒父亲今天不要去河边挑水。
吃萝卜与不挑水,都是为了不犯春困。一年之计在于春,春天的每一天都不能偷懒。